欢迎来到鑫讯网资讯网!
鑫讯网>综合资讯> 景东县安定乡电器维修影像赋能彝风入链浙大

景东县安定乡电器维修影像赋能彝风入链浙大

时间:2025-01-07 浏览量: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娇俨

景东青云村航拍俯瞰图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有一片峰峦叠翠、万物葱茏的神秘热土——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它坐落于“高耸入云不可跻,面大不可丈量”的无量山和哀牢山之间,因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坐拥“天然绿色宝库”。

今年是浙江大学参与定点帮扶景东县工作的第十年,近日,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主任林玮和学院辅导员秦钰阳带队奔赴2600公里以外的滇西景东,以“传媒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展开了为期1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

实践团致力于用影像记录多维景东,探访彝族非遗文化的延续传承,寻迹乡村振兴的产业之路,并在这一过程中挖掘十余年来在景东大地上拼搏奋斗的浙大身影。

实践团调研景东融媒体中心

“三弦一响脚就痒,调子一唱心就想。”景东彝族能歌善舞,三跺脚、三弦声、芦笙响、调子声几乎刻进了彝家人的文化基因。景东县安定乡青云村作为纯彝族村寨,仍相对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彝族文化,许多非遗传承人都聚居于此。实践团到达景东后的第一程便是驱车65公里,穿过蜿蜒的盘山公路去探访、记录彝族非遗文化的传承故事。

实践团与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影

“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到我的儿子和孙子这里,也不能断了。”羊皮舞传承人吴治东和彝族刺绣传承人李海仙夫妇在采访中如是说。在他们的引导熏陶下,吴家的孩子们也对彝族非遗文化很感兴趣:11岁的孙子从小学习羊皮舞、跳菜和打歌,已经跟着舞团到省外演出多次,就连4岁的孙女也跟着奶奶学会了简单的刺绣技法。

彝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海仙奶奶教孙女刺绣

彝族刺绣

然而,在后续的采访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由于交通闭塞不便,青壮年群体外流务工,以及非遗项目大多没有系统文字资料记载、只能靠口耳相传,这些非遗文化曾一度濒于失传。“年轻人要出去打工赚钱,不然生活不下去啊!”大帮腔传承人李祝芳叹道。在这一背景下,“传承”便成为了一个更富使命意味的概念。2007年来,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市也纷纷公布非遗传承人以及传承项目名单,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国家让我们这些人当非遗传承人,那大家都是有责任的,我们都会下到学校里面去教学生的”,跳菜传承人李学智告诉实践团成员。

彝族跳菜

吴治东爷爷教孙子跳羊皮舞

实践团成员学习彝族舞

浙大人对景东茶叶的最初印象或许来自于2017年浙大120周年校庆之际发售的“紫金普洱”。该普洱茶品牌取自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之名,是汇聚了高校、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三方合力的扶贫项目。实践期间,成员们循着“紫金普洱”的诞生故事,深入调研负责组织生产该品牌茶叶的扶贫标杆企业——普洱天泽茶业有限公司,记录紫金普洱全流程的生产工艺,探寻高原茶厂中的茶农故事。

茶叶揉捻

“我们以前采茶也不懂什么讲究,反正能摘的叶片都摘下来的,茶叶的品质好好坏坏都有。浙大的专家来了之后手把手教我们,哪些茶叶能摘,哪些品质不好需要舍弃。在这样的指导下,我们摘的茶叶质量慢慢就提上去了”,茶农海哥告诉实践团成员们,一边拉过树旁的一片叶子“像这种虽然叶片小,但是叶子已经老了,是不好摘的。”在这里,茶农传统的手工工艺与现代化流水线工序相结合,既保留了普洱的醇厚底蕴,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践团成员与茶农走在古树茶山中

景东十天,实践团用镜头记录下浙大与景东在十年间紧密相连的奋斗历史,也努力将浙大人在景东土地上真实动人的帮扶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

旅游纵览

现代装饰编辑部

佛山陶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