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鑫讯新闻网资讯网!
鑫讯新闻网>综合资讯> 金家渡店面装修议民事解难题

金家渡店面装修议民事解难题

时间:2024-11-28 浏览量:

“议事代表不仅是一项荣誉,更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日前,良渚街道召开第一届居民议事会议,议事代表们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带到会上讨论,共收集35项意见建议,通过代表的监督与努力,推动良渚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不断取得新发展。

企业家、教育工作者、村社干部、金融行业精英、工人、农民……良渚街道居民议事代表,始终牢记“人民选我当代表,当好代表为人民”的初心,他们扎根基层,奔走在一线,他们为百姓代言,反映百姓心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走近良渚街道居民议事代表,聆听代表们的声音。 农商行良渚支行行长陈励明:

勇于担当 服务当地发展

“担任人大代表、居民议事代表,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陈励明在农行工作三十多年,现任农商行良渚支行行长,在良渚扎根的这五年,他走村入户、锐眼观察,提出了一些契合当地发展的意见建议,为良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在日常走访中,对于阻碍交通、环境卫生、拆后管理、美丽乡村等日常工作中捕捉到的问题,陈励明都会记在心中。

比如,勾庄、运河等绕城内已拆迁区块,拆迁后空地存在乱搭乱建、乱堆放、乱停车等现象,维护上需要改进。

在联络站选民接待日活动中,老百姓反映金恒德区块道路乱停车,引起出行不便。

杭行路小学周边道路一直没交付,路两侧停满了车,非常无序阻碍交通,学校马上要开学了,还会面临安全问题……

在他看来,这些虽都是管理上的“小事”,但也真真切切关系到民生。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一直是陈励明关注的重点。在走访时,他了解到金家渡社区有两块土地闲置多年,一块是村级留用地,一块是村里的开发用地, 位于麦德龙、西田城周边,地理位置优越,但因社区对土地使用的产业业态导向问题尚未明确,以及资金问题,迟迟没有进展。“我在乔司任职时,农商行曾为当地几个村庄提供优质服务,通过贷款支持村级留用地的开发,使得村庄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上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发展,又能为老百姓增收的路子。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模式加以复制,在开发资金、贷款指标、信贷政策、利率执行等方面争取优惠,把村级留用地开发起来,最终回馈老百姓。”多次协调沟通后,其中一地块的后续发展已经提上日程。

“在壮大集体经济方面,在支持当地发展方面,农商行作为扎根良渚的企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陈励明的工作地点位于古墩路沿线,但他的脚步并不局限于单位周边,而是将视线延伸到了更远的良渚北片。“现在,良渚已经步入申遗后时代,如何把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块做好做扎实,应该引进些什么样的产业,才能让老百姓能够有所收获?”陈励明认为,产业导入是需要结合实际好好探讨斟酌的,“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我们作为金融机构会大力支持。”

陈励明不仅是人大代表,还是良渚商会副会长、金融商贸商会会长。他说,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勇于担当,服务好良渚的村庄、村民、企业,为良渚发展添砖加瓦。

“老百姓经营上资金不够需要贷款的,装修房子急需用钱的,甚至结婚做彩礼资金不够的,通过我们的普惠签约,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方便。”陈励明告诉记者,以前老百姓需要资金,可能会通过村里打电话到银行问,现在不一样了,这两年下来,通过农商行挨家挨户上门普惠签约,除了有不良信用记录、有吸毒史、赌博以及放高利贷三类人群外,其他人群,农商行可以为家家户户进行30万元左右的授信,经村班子核定,村民随时有需求,到银行办理,或者直接通过手机操作,就能借到资金以解燃眉之急。记者了解到,上半年农商行良渚辖区内就增加了将近一千户的农户个人贷款,放贷三个多亿。

“如今,国家要求大力支持小微客户,一些个体工商户、新兴经济企业,或者是刚刚开办的孵化企业,我们会通过产业分析了解掌握信息,然后根据对方的信用状况,按照他们目前的经营状态,分别进行授信。”据悉,今年上半年梦栖小镇举行了一场政企活动,陈励明邀请了辖区内其余8家金融机构,现场进行专场路演,让企业代表能够了解到辖区内所有银行的金融产品,为需要资金的企业带去福音。

杭州玉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郑洪广:

为乡村振兴、农村致富默默奉献

“良渚文化缘,玉渚桃梨甜”。杭州玉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洪广,从事桃、梨等果树种植二十二年,是农民高级技师、杭州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其“玉渚”商标被评为余杭区知名商标和优势农产品商标。除了是一位成功的农民企业家外,他还是市劳模、市人大代表,他用自己的努力,为乡村振兴、农村致富默默奉献。

在采访中,“农村”“传承”“文明”等字眼不时出现在他口中。“随着城市化推进,很多原有的村庄征迁了,建议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能够保留原有的村庄元素,让文化能够延续。”说起良渚范围内一些全征全迁的村落,郑洪广有些惋惜,“比如杜甫村,为什么会命名为杜甫村,在它的发展中一定有着一些动听的故事,如今已经成为崭新的城市新区,商业集聚、交通方便,那么在道路命名的时候,是不是能沿用原有的名字,或者用村名来命名?让子子孙孙都能知道,我们的根在什么地方。再比如运河村,也是一个历史积淀非常深厚的村落,如今全征全迁后,是否可以建一个小小的村级历史文化陈列馆?”郑洪广认为,城市发展中,既要开发建设,也要保留历史文化,这样,文化才能延续。

如何让农民增收,如何让农村发展得越来越好,是郑洪广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2011年时,郑洪广作为优秀农业企业代表参加了由杭州市农业局组织的考察团,前往德国取经。

每到一处,郑洪广虚心学习、仔细聆听,总是将要点耐心记下,并用休息时间进行整理。行程结束后,仅仅过了一个多星期,郑洪广竟将出行所见所想制作编写成一本厚厚的《德国21天行散记》,里面不仅包含了德国农业发展的先进做法,更有他对于家乡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让更多的果农掌握科学种植的技术,拥有二十余年果树栽培经验的郑洪广,还在园区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教学培训,培训课在果农圈子里倍受欢迎。同时,园区基地还是余杭区劳动教育基地。2012年以来,有四千多人次参加了农民田间课堂培训。

美丽乡村建设,郑洪广同样不遗余力。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良渚北片环境变好了,村落变美了,池塘变清了,村民们的生活更有奔头了。这些改变,郑洪广看在眼里,也喜在心里,不过他说,“美丽乡村不能只注重硬件建设,更要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全面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我们身边,不文明行为和交通事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郑洪广分析说,行驶在城市和乡村道路上大量的电瓶车、载客三轮机动车、摩托车、自行车、行人等,有些是不懂得交通法规我行我素,造成大量交通事故;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不文明行为随时随地在发生,危害环境卫生、不遵守社会秩序,等等,与杭州打造世界名城的文明社会要求还相去甚远。“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一本简明扼要的交通法规和文明规范的小册子,把交通法规和中国优良的传统道德修养的文化编在宣传册里,发放到家家户户。”郑洪广倡议说。

郑洪广提交了关于对公民开展交通法规和文明道德规范教育的建议,建议通过村社组织发放到每一个家庭(或农户),每发放给一户家庭(农户),都要农户签字。不光是发放到户,每年还要在镇街、村社组织相关活动以及一次知识竞赛,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在郑洪广看来,虽然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一时半会儿看不到成效,但一定能减少很多交通事故和不文明行为,为文明社会的建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良渚文化村社区书记徐一峰:

心系社区大小事 三治融合激发社会活力

心里想着社区,心中装着群众,自2013年12月担任良渚文化村社区任书记到现在,徐一峰一心为社区工作挥洒汗水,无私奉献。村民们有什么事总喜欢跟这位“当家人”说,在这位大家长的努力下,文化村正从一个梦想居住的地方逐渐成为一个理想生活的地方。

徐一峰告诉记者,良渚文化村是良渚街道的一个大型社区,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朋友相聚在一起,大家都喜欢用一个共同的称呼——文化村“村民”。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需求与问题,作为区人大代表、良渚街道居民议事代表,徐一峰说,他有责任在其中当好桥梁,为民解忧。

“现在,文化村村民近2万人,对基础设施的诉求比较多。”徐一峰介绍,如今良渚文化村环境越来越好,尤其是沿毛家漾河岸而设的滨河公园建好后,村民们都喜欢在晚饭后或者闲暇时间去公园散步健身。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偌大的公园附近,没有配备公共厕所,就会产生随地大小便的不文明、不美丽现象。与此同时,公园附近还缺乏开放式的休闲凉亭,村民在散步时如若遇到突然而至的大雨,就没有地方躲雨了。

“老百姓都很关注这些硬件设施,虽然听起来都是些小事,但就是这样的小事,实实在在关系民生。”徐一峰说,社区与辖区内开发商、良渚街道反映协调过,也邀请了国土、规划等部门到现场踏勘过,进行过选址以及排污问题的研讨,自己也在良渚街道村民议事代表会议上提了建议,更会持续关注该民生问题的进展。

小区无序停车难题,也是挂在徐一峰心头的一桩大事。去过良渚文化村春漫里的人都有体验,只要进到小区附近,道路就变得非常狭窄,路边总是满满当当停着车,很多都不在车位里。“其实,小区内部是有停车位的,有些村民图方便,就把车随手一停;有的则是商家或者前来文化村游玩、购物的人,也爱把车见缝插针地随处乱停。”徐一峰说,停车难题是文化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光协调会就开了多次,自己也多次提过建议,目前通过党员群众业主代表协调会基本达成共识,绝大多数人同意在小区入口位置装上道闸,内部道路进行封闭式收费管理,市政道路则由开发商尽快移交给政府纳入市政管理,由交警对道路违停进行执法,以此来督促村民改变乱停车陋习,实现规范停车有序管理。

都说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对于社区治理,徐一峰有着自己的见解:社区应该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用自治消化各类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实际问题解决了,老百姓都自律了,社区治理就好了,我们的德治自治法治三治融合社区也就建立起来了。”

良渚文化村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区治理探索方式,正逐渐形成政府治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良性互动的新模式。走进玉鸟流苏小区,锈墙上镌刻着26条《村民公约》,那是文化村近两万人共同遵守的家规家训,是村民共同价值观的体现,勾勒出良渚文化村“理想生活”的蓝图;后来,社区又成立了公益基金会,扎根社区,连接邻里,通过温良的参与方式推动社区村民自我管理参与共建,让村民的良善行动,有了经济保障;文化村的跑团,定期举办“跑山”捡拾垃圾活动,已经持续四年;还有文明养犬行动,志愿者们不定期为公园、绿地等捡拾宠物粪便,宣传文明养宠……通过一系列由村民自发组织的行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大家集思广益,用民间力量来推动社区向美而生。

“2万人,光靠社区、靠政府,说句实在话,很难管,需要大家一起出力,最终目的是让我们生活的社区越来越好。”徐一峰告诉记者,近段时间社区正在装修村民议事会客厅,也就是人大代表联络站,地点选在玉鸟流苏三治广场,村民公约锈板正对面。以后,议事代表、人大代表会不定期在这里接待村民、选民,与大家面对面谈心交流,一方面收集村民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也能直接与村民沟通,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将一些不文明行为从源头改变,从而将整个社区、整个文化村引入更为有序的轨道。

(原标题《议民事 解难题|看看这地方的代表们有哪些心里话?》 新闻来源:余杭晨报 编辑:金子)

财经界

自然科学杂志官网

黄河.黄土.黄种人杂志

现代企业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