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鑫讯新闻网资讯网!
鑫讯新闻网>综合资讯> 贝聿铭的家的装修风格贝聿铭的家居设计最适

贝聿铭的家的装修风格贝聿铭的家居设计最适

时间:2024-11-28 浏览量:

学者李欧梵曾说过,19世纪是小说家的世纪,20世纪是电影导演的世纪,21世纪是建筑师的世纪。

无论20世纪还是21世纪,建筑大师贝聿铭凭借其异禀的天赋和伟大的作品被世人铭记。

贝聿铭·著名建筑设计师

祖籍苏州 美籍华人建筑师

曾获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

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先生仙逝,然而他所创造的伟大的经典作品,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永恒。

2019128

建筑,就是生活

贝聿铭逝世半年后,由他亲手设计装潢并居住了 46 年的家,挂牌出售。

这一栋历史悠久的售价 800 万美元的四层联排别墅位,总面积约为 427 平方米,它位于纽约萨顿广场附近,周围绿树成荫,可遥望曼哈顿东河的澄美景色。

800 万美元的售价,与北上广动辄上亿元的豪华住宅相比,实在说不上贵,与卡戴珊 2000 万美元装修费打造的天价赤贫风格家装比起来,更是不值一提。

卡戴珊的赤贫风

而就是这位见过了无数流行样式和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在对待自己遮风挡雨的家时,剔除了一切繁复,选择了简单温和,如他生前常说的:“建筑,就是生活。”

贝聿铭故居外观——棕色建筑左侧

1938 年暑期,在波士顿留学的贝聿铭赴纽约度假。一天,他去中央火车站接一位华人联谊会的成员,出人意料的是,当潮水般的人流从车厢中涌向站台的时候,贝聿铭看到朋友从火车里带出一位貌若天仙的中国姑娘。一番寒暄之后,贝聿铭知道姑娘叫卢爱玲,卢爱玲也知道了贝聿铭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专业。

4 年后,二人结婚,并与 1973 年以 21.5 万美元的价格从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的堂兄手里买下了这栋平淡无奇的建筑,那个时候,房子的状况很差,贝老的儿子回忆说:“当时的房子又黑又脏又残旧”。

对这处始建于 1899 年的住所,贝老倾注了不少心血,他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对艺术的挑剔和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其中,经过精心设计、翻修,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最先加入的这栋建筑的,是他在卢浮宫金字塔、美秀美术馆等作品里最为经典的玻璃元素——三面巨型落地窗十分惹眼,它们的出现,为屋内睡房注满了自然光线,同时又可远眺绿茵花园与后方的秀丽河道。

落地窗外观

他明白建筑讲究平衡,玻璃这种最常见的材料,总是会在他的手中被安放在最适宜地位置。

年幼时的贝聿铭,喜欢跟随母亲游览宁静的中式庭院和深山寺庙,他简洁的几何设计理念也就是在那时埋下了种子。他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为生活忙碌的现代人开辟休憩的空间,而以玻璃结构共建,接受更多阳光的抚摸,便是最好的选择。

现代派建筑旗帜人物柯布西耶所言:“创造一个可以在动态中欣赏的空间,当人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的时候,才能感受建筑布局是如何展开的。”

建筑依托环境而存在,却是“人的舞台”、“生活的容器”。所以,人在建筑空间的体验,也成为贝聿铭建筑布局所关注的焦点。

落地窗内景

进入室内,又见玻璃。

旋转楼梯从地下直通高处,顶部椭圆形的几何天窗设计感十足,可以充分采集天光与星辰。从一层仰望,简约之余,亦有壮美之感,这些设计,同样出自贝老的巧思。

旋转楼梯

贝聿铭常用光这种元素来丰富空间体验,他也因而有着“光影魔术师”之称。从艾弗森美术馆的条形天窗、美国美术馆东馆的三角形天窗,到卢浮宫雕塑般的玻璃金字塔,再到苏州博物馆藻井形式的天窗,光线引入空间,除了带来自然光影,还起着渲染空间、丰富空间体验、为空间带来活力的作用。

底层会客厅是他与夫人接待亲朋好友、海外贵宾的地方。

这里的采光同样非常好,南向的落地玻璃门可以打开,它既保证了与上层三面落地窗的一致风格,到来的客人又可以从这里去往私人庭院和萨顿广场花园住户的公共公园,便利又统一。

简单的布局,使摆放在边角的艺术品不会被其他陈设吸入其中,它们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也是独特的。

会客厅

书房,在贝老的家中必不可少。

有趣的是,这个房间里,没有贵重木材或高端品牌搭建起的书架,他只是将原建筑中的壁橱改造成了一面书墙,里面塞满了自己喜欢阅读或收藏的书籍。而就在这间书房里,贝老用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构思,完成了一件又一件震撼世人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虽然深受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等现代主义影响颇深,但其建筑中的趣味和个性,来源于中国园林建筑的精髓——“中国园林就像一个迷宫,置身其中,你很难一眼望尽,永远不能领悟全局……它关乎尺度,关乎散点透视,也关乎偶然——那种出人意料的惊喜。

在设计空间时,建筑师也必须这样做,必须创造惊喜让人们去发现。可以使人向左、向右或向前,鼓励人们去看、去探索。”

书房

纳撒尼尔·康(Nathaniel Kah,建筑大师路易斯·康 之子)为父亲拍摄的纪录片《我的建筑师》中,曾与贝聿铭有过一段这样的对话:

康:你的成功率很高?

贝:是的。但可能是因为我更加耐心,因为我是个中国人。假设我说,某个业主不喜欢我的设计,我不会在意。我会换个日子再来,我觉得路就不会这样做。路也许就会一直强势反驳,他如果因此找到业主,那就是因为真的有共鸣,那就会是永远的业主。我想这不是我能做到的。否则,我就会……比他失去的业主更多。

康:我想你的建筑更多样,在成功率方面,你厉害多了。

贝:多,不代表着成功。

康:不是吗?

贝:有三四件代表作,要比五六十栋建筑强多了。要的是质量,不是数量。

少年贝聿铭,摄于苏州狮子林中

贝聿铭出生在广州,少年时代生活在苏州,他当时就住在狮子林中。他有着中国人一贯以来的谦逊平和,这最终也转换成一种优势。

贝聿铭从业近70年,并没有真正著说立书,这也是他被诟病的原因,但他善于沟通、耐心温厚的个性为他赢得了业主的信任,也带来了更多项目。

贝聿铭有三子一女,可以说是子承父业:去世的贝定中(哥哥)是城市规划师,贝建中(弟弟)与贝礼中(三弟)都成为建筑师,早年参与父亲的项目,直到1992年兄弟二人创立贝氏建筑事务所。

不过,只有贝建中会说中文。他说:“父母当年以为我们早晚要回到中国,所以没有特地教我们说中文。”

贝建中(弟弟),贝礼中(三弟),贝聿铭

Chien Chung “Didi” Pei, left, Li Chung “Sandi” Pei and Ieoh Ming “I.M.” Pei by macaulifestyle.com.

当聊起什么才是建筑时,贝聿铭说:

“我不喜欢各种标签式的称谓。对我而言,建筑就是建筑。没有什么现代建筑 、后现代建筑、解构主义。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使用你所有想用的主义称谓。

但我不相信这些,它们如过眼云烟,而真正留存下来的那一个还是建筑本身——各个时代的建筑。”

设计百年,归来仍是少年。

现代农业研究杂志

美与时代杂志

江西农业期刊

汽车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