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鑫讯网资讯网!
鑫讯网>野史秘闻> 诸葛亮为什么会自比为管仲、乐毅,他们有何特别之处-

诸葛亮为什么会自比为管仲、乐毅,他们有何特别之处-

时间:2023-04-18 浏览量:

诸葛亮为什么会自比为管仲、乐毅,他们有何特别之处?

《隆中对》开篇写到:“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意思是说,诸葛亮没成名之前也会在地里干活,干活的时候喜欢唱个小曲儿。他身材好大,且自命不凡,常常把自己与先贤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有吹牛的嫌疑,并不相信他的话。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他助刘备取荆州、益州,割据蜀中以图天下,建立了一番功业,证明了自己并非浪得虚名之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嘲笑一个有梦想的人,万一实现了会打脸。

可是问题来了,古代先贤不胜枚举,诸葛亮为何要自比管仲、乐毅呢?难道周公、伊尹不如管仲、乐毅?难道张良、萧何不值得诸葛亮去效仿?当然不是,诸葛亮之所以把管仲、乐毅视为自己的楷模与当时的天下大势和自身的抱负有很大关系,要想了解这一点,我们还需先了解一下管仲、乐毅。

管仲,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人,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被后世尊为“春秋第一相”。

管仲出身落魄贵族家庭,家境并不殷实。他曾与好友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每次分利润的时候管仲都要多那一份,鲍叔牙并不因此认为管仲贪婪,因为他知道管仲家里穷,需要这些钱财生活。管仲也曾做过士兵,打仗时却总是冲在最后面,撤退时却冲在最前面,鲍叔牙也不因此认为他贪生怕死,因为他知道,管仲家中有老母需要奉养。所以,管仲曾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叔牙。”

管仲的仕途也非一帆风顺,但他心怀抱负,一心想要择明主,成就一番事业。起初,他辅佐公子纠,后来公子纠在夺君位的斗争中失败被杀。与他一同辅佐公子纠的好友召忽为公子纠自杀殉葬,管仲却活了下来,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并非为了某一个人活着,而是为了社稷,为了一展抱负而活。

后来公子小白继位,这便是齐桓公。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管仲以王霸之业向齐桓公进谏,齐桓公大喜过望,拜管仲为相。此后,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千秋第一霸业。

管仲不但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改革家、思想家,他的思想理论被记载与《管子》一书中,它集各家之所长,是一部很有实践性的著作,为战国时的“百家争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乐毅是战国时期赵国人,魏国大将乐羊的后人。他在赵国进入仕途,赵武灵王死后前往燕国。此时,燕昭王在位,燕国刚刚经历了一场内乱,这场内乱由于齐国的介入几乎使燕国亡国。

燕昭王继位之初燕国百废待兴,求贤若渴,乐毅恰在此时入燕,得到了燕昭王的赏识,官拜亚卿。

燕昭王一心想要让燕国强大,同时寻求向齐国复仇。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愍王,曾与秦国的秦昭王一同称帝,号称“东西二帝”。后来虽取消了帝号,但这足以证明齐国的强大。乐毅认为,齐国曾是霸主之国,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但根基仍在,仍然是一个不可轻视的强国。他建议,燕国若要复仇必须联合各国一同讨伐,齐国强大侵扰各国,若去游说各国一同伐齐,定能得到支持。

燕昭王听从了乐毅的意见,派人联络赵、魏、楚三国,然后又游说了秦国,共同攻打齐国。乐毅率五国之军与齐军在济水激战,齐军败退临淄。乐毅认为,五国联军各怀心思不易长期作战,便许以各国好处让他们回国了。随后,乐毅亲率燕国精锐继续攻打齐国,他用了五年的时间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齐国几乎亡国,燕昭王的大仇得报。

乐毅凭借自己的功绩名垂青史,后来,燕昭王去世,新的燕王不相信他,将他调离前线。乐毅担心被谋害,逃往赵国。他在赵国给燕王些了封书信,名为《报燕惠王书》,书中陈述了自己的思想和对燕惠王的知遇之恩,使得后世得以更全年的了解他。

管仲、乐毅都是济世之才,生逢乱世,渴望遇一明主,投身社稷,建立一番不世功业。诸葛亮恰也生逢乱世,汉室倾颓,诸侯割据,他自认才华出众,也想得遇明主,建立一番功业。

乱世之中群雄并起,诸葛亮却迟迟等不来明主,故此隐居隆中。他在等待自己的齐桓公、燕昭王出现,最终他等来了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大计,得以名垂青史。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不单单是钦佩他们的才华,也是因为他们的际遇相似。才学之士总会把自己与历史名人对号入座,诸葛亮也不例外。

以上就是今天的“中华五千年历史”知识分享,欢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评论多多交流,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