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惠文王为什么能在渑池之会之中全身而退?
“楚怀王客死于秦”和“秦赵渑池之会”因为屈原和蔺相如这两位历史名臣存在关系而流传甚广。然而不同于楚怀王前往武关会盟被扣,赵惠文王在渑池会谈时不但得以全身而退,还在宴会上取得了与秦王对等的地位,这是为何呢?
需要说明的是,楚怀王被扣在前而秦赵渑池之会在后。秦昭襄王正是以武关扣押楚怀王为标志,向列国表明了与楚决裂的心迹。而在渑池之会所处的公元前279年,秦国正在集中全力举兵伐楚,意图将楚国的势力彻底赶出地理第二阶梯的高地,以确保秦国的地缘优势。
此时,曾经与秦昭襄王并称东西二帝的齐湣王早已在五国伐齐的杀伐声中身败名裂,田单复齐之后因为功高震主而选择前往赵国,统帅五国伐齐的大将乐毅同样引饱受燕王猜忌而投奔赵国,齐燕两国距离秦楚太远且相互攻伐,不会影响亲昭襄王的伐楚大计。韩魏距离较近但国力弱小,其中韩国此时已沦为秦国附庸,而魏国则需看赵国脸色行事,故而赵国成为秦国能否孤立楚国的关键所在。这也是秦昭襄王约赵惠文王渑池会谈的原因,秦国此时急需稳住赵国,自然不会做出扣押赵王的蠢事。
经历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之精骑成为战国后期秦军所面临的最具实力的对手。然而正是因为楚怀王赴会武关被扣,秦国的名声在列国之间臭了,所以最初赵王并不敢前去参加渑池之会。但廉颇和蔺相如看出了秦国忧虑之所在,所以力劝赵王赴会,以求从声势和心理上压倒秦国。
以防意外,赵国朝臣分工明确。一方面陈兵秦赵边境,做出一副随时开展的战略压迫。另一方面则做出约定,一旦赵惠文王如同楚怀王一般被扣则另立新君,以确保赵国国内政局的稳定,期限约定为三十天。并且有忠勇果敢的蔺相如随赵王一同前往渑池,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相较于赵国上下所做的充分准备,楚怀王当年亲赴秦国时,筹备工作就太过简陋了。当时的秦昭襄王刚刚上位不久,正准备更换邦交国策拿楚国开刀,以讹诈土地。当秦王许以重利之后,没有强大国力支撑的楚怀王被扣为人质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即使楚怀王在武关之会前做出充足的准备,恐怕依旧难逃厄运。相较于渑池之会前赵国的外交处境,楚怀王武关赴会前的邦交政策混乱无比,得罪了不少诸侯。当年六国合纵伐秦,楚国贪图上庸之地而撕毁合纵条约且与齐断交。此后齐魏韩三国以楚毁约为由伐楚,却被秦国出兵干涉。而武关会盟之前,正是齐魏韩再度伐楚之时,面对秦国的趁火打劫,楚国所做的联秦策略。换言之,楚怀王被扣之后秦国伐楚,并不会受到列国干涉。
自秦昭襄王的父亲秦惠文王时期,从魏国手中夺回了当年被吴起占据的河西之地后,就只剩下秦、赵两国与秦共处于地理第二阶梯。在秦赵渑池之会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了楚国郢都后,楚国被迫迁都,被彻底赶出了第二阶梯。随后秦国的战略目标就转向了赵国。
所以说,秦赵渑池之会,赵惠文王没有步楚怀王的后尘,反而能够全身而退,甚至在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享受了秦王击缶的待遇,这里既有秦国处于中原时局和自身策略的考虑,也有对赵国实力的忌惮。当然,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智勇双全的夺目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