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文学有哪些形式?对后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西汉文学多种多样,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西汉文学除了辞赋诗歌外,还有政论文和传记,它们承前启后,比如汉赋上承楚辞余绪,统治汉代文坛四百年;而富有生命力的乐府民歌,为后世五言诗、七言诗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以司马迁为代表的传记文学家,其著作更是涉及多种文学体裁,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传记文学体裁的标准。
辞赋本来是战国时代南方楚国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汉朝统一后,这种文学形式在全国范围内逐渐被广泛采用,因而汉代早期的辞赋受楚辞的影响,在形式上还保留着“骚体”,内容上也多是抒发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
贾谊(公元前201-公元前169年)就是汉初创作辞赋的佼佼者,他二十余岁时就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又迁为太中大夫,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制的主张,可惜却遭到老臣周勃、灌婴、冯敬等人的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感怀自己的遭遇,想到屈原也是被谗言所迫而遭放逐,乃作了《吊屈原赋》,赋中以屈原的身世遭遇,自比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此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也是汉人最早的吊屈原之作,开汉代辞赋家追怀屈原的先例。
贾谊在长沙期间,还作了《鹏鸟赋》,赋里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情绪和不妥协的精神。贾谊还是政论文的佼佼者,代表作为我们熟悉的《过秦论》。
枚乘(约前210年-约前138年)是西汉初期除了贾谊外最重要的赋家,他主要活动于汉文帝和汉景帝两朝。
《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它以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该赋的讽喻性很鲜明,指出楚太子的病因是奢靡寻乐过度,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有圣人的“要言妙道”才能治好他的病。
《七发》对楚辞多有借鉴,融会了屈原代表作《离骚》的宏大体制及其中的问答形式,而在继承的过程中又有很大的创造性。
枚乘所作的《七发》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既奠定了典型汉大赋的基础,又是“七体”的开首之作,并为后世所沿习。
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发展到鼎盛阶段,再加上汉武帝也极为喜爱辞赋,因而汉赋也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像司马相如一代汉赋名家。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司马相如在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而去职。后来客居于梁时结交邹阳、枚乘、庄忌等辞赋家,并为梁孝王刘武写了那篇著名的《子虚赋》。该赋词藻富丽,结构宏大,司马相如一时声名鹊起。
汉武帝也对《子虚赋》极为欣赏,初以为是古人之作,叹息不能与作者同时代,后得知竟然是寓居于蜀地的司马相如所作,急诏入京。
司马相如觐见汉武帝时说,“《子虚赋》写的只是诸侯王打猎的事,算不了什么,请允许我再做一篇天子打猎的赋。”
司马相如遂又创作了一篇与《子虚赋》相衔接的《上林赋》。此赋规模宏大,辞汇丰富,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为假托人物,设为问答,放手铺写,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帝王奢侈为主旨,歌颂了统一大帝国无可比拟的形象,同时又对统治者有所讽谏,开创了汉代大赋的一个基本主题。
司马相如一生留赋29篇,《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后来还为了迎合汉武帝求仙的愿望,又作了一篇《大人赋》,汉武帝阅后很高兴,竟有“飘飘有陵云气游天地之间意”。
与汉赋体裁截然相反的,则是民歌,它反映了社会现实情况,类似于民间流传的歌谣,或者反映现实生活,或者讽刺贵族阶级,表达了人民爱憎的思想感情。与汉赋堆砌辞藻、文字艰深难懂相比,民歌具有通俗易懂,情调清新真挚的特点。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一个专管音乐的“乐府”机构,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主持乐府的工作,乐府主要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间歌谣。
朝廷典礼时所用的乐章主要是由文人所创作的,而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则主要是那些从民间搜集来的歌谣,后经人整理,这些歌谣被称为《乐府民歌》(亦称《乐府诗集》)。
《乐府民歌》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汉代《乐府民歌》的佳作有《陌上桑》、《孔雀东南飞》、《长歌行》、《羽林郎》、《十五从军征》、《上邪》等等。
汉代乐府诗开创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其杂言诗自由灵活,一篇之中从一二字到十来个字的都有(如《孤儿行》),这为以后的杂言歌行开辟了道路。
而且,五言诗也是在汉代产生的,比如乐府诗中的《江南》、《十五从军征》都是整齐的五言诗。一般认为这两首诗是西汉时的作品。到了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诗越来越多,艺术性也日臻完美。成为魏晋南北朝时诗歌的主要形式。
汉代文学除了辞赋和诗歌外,还有始创于司马迁的传记文学,其恢弘巨著《史记》不仅是一部史书,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它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史记》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又注重人物性格形象化的刻画,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社会生活,又有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活跃于历史舞台之上,构成了一幅绚丽的具有立体感的历史画卷。
《史记》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是局限于史学方面,它的写作方法以及体例内容,对于我国古代小说、散文、戏剧的影响也非常大。
从唐代的传奇小说到明、清的短篇小说以至于长篇巨制,它们在人物的塑造上,在描写手法上,乃至在情节安排和语言的运用上,都有《史记》影响的痕迹。
《史记》对后来的散文家的影响也巨大,《史记》在语言上务求简洁,即使它在引用战国以前的古书时,也都是把古奥的语言译成当时浅近的语言。唐宋以后的古文家和散文家在反对繁缛艰涩古奥的文风时,往往以《史记》为标举。
总的来说,汉朝作为继秦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王朝,除了在政治经济上强盛外,在文学上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上的一个繁荣期,在这个时代里,产生了多种体裁的多种优秀作品,深入影响到了后代的文学创作,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皆有承于汉代的文学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