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毁掉西夏王陵的罪魁祸首 是金人,宋人,还是蒙古人
持续了一千多年的时代已经结束,每个人的心中都多了一片废墟,曾经广阔辉煌的记忆平原都在新世纪的阴影中化作沙尘,那些曾经至死不休的顽强抵抗都在无情的铁蹄下逐个崩塌。现在的西夏陵区凄清荒凉,到处残垣断壁,遍地破砖败瓦。那些至今尚未被风沙自然填平的大盗坑,似乎在永久地向人们诉说着700多年前的那场大劫难。只有那巍然高耸的土堆,见证着西夏陵昔日的辉煌。那么,究竟谁是毁掉西夏陵的罪魁祸首?是金人,是宋人,还是蒙古人?
西夏灭亡时,金朝在蒙古大军的重创下,也是日暮西山,自身难保,且没有能力帮助西夏。所以,危在旦夕的金人,不可能趁火打劫,去破坏西夏陵。偏居江南的南宋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政权岌岌可危,朝不保夕,更不可能跑到贺兰山下来破坏西夏陵。那么到底是谁毁坏了王陵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蒙古人。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西夏陵区是蒙古入侵西夏的必经之地。1226年五月,蒙古军队在贺兰山大败夏将阿沙敢不,占据贺兰山东麓。直到1227年八月西夏灭亡,蒙古都一直控制着包括西夏陵区在内的贺兰山东麓京畿腹地。蒙古贵族因政治上的需要和对金银财宝的贪婪,以及受风水迷信思想的驱使,再加上常年征战中养成的破坏与掠夺的习性,洗劫西夏陵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蒙古六践夏土,西夏负隅顽抗,蒙古对西夏皇族恨之入骨,所以毁掉王陵来发泄仇恨,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据《弘治宁夏新志》记载,在明代,西夏陵仅“数家巍然”(《弘治宁夏新志》卷二),已无地面建筑。安塞王朱秩炅的《古冢谣》:“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更是明代西夏陵荒凉景象的写照。可见西夏陵大规模的破坏,应在明代以前。
第四,至今在银川一些老年人中,还流传着有关西夏陵被挖掘的谚语:“昊王墓,金银两大窟,要得开,且待元人来。”“元人来”即蒙古军队的到来,这清楚地透露出西夏陵是被蒙古人破坏的。
第五,西夏陵园发掘的遗物及堆积中,除西夏、宋时期的遗物外,没有明、清遗物。3号陵东碑亭曾经发掘,碑亭台基边侧残留数座大灶坑。在堆积物中还发现了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陶瓷器皿、铜铁器具及为娱乐而随意制作的棋盘、棋子、砖刻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西夏陵破坏者的生活遗迹。他们人数众多,在陵区活动的时间较长,与蒙古军队久据贺兰山区的史实相吻合。
西夏考古专家牛达生通过对西夏陵遗址的详细考察,得出结论:“西夏陵是在1226—1227年蒙古灭夏的战争中,被蒙元贵族动用军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挖掘、破坏后沦为废墟的。”
蒙古军队在贺兰山大败夏将阿沙敢不,控制了包括西夏陵区在内的贺兰山东麓京畿腹地;蒙古军队通过烧、砸、挖、掠等手段毁掉了西夏陵。烧:放火烧掉了陵区砖木结构的建筑。砸:砸碎了陵区的石碑、石雕、泥塑等。挖:采用大揭顶的方法掘开陵墓地宫(墓室)和陪葬墓。掠:掠夺陪葬的金银珠宝。
总之,蒙古人对西夏陵的破坏是毁灭性的。那么,此后西夏陵是否继续遭到了破坏呢?
蒙古人毁了西夏陵,主要是放火烧掉了陵区砖木结构的建筑,砸碎了陵区的石碑、石雕、泥塑等,掘开陵墓地宫,而地面上夯土基本保存下来。但今天大量夯土墙和砖瓦不复存在,盗墓贼是不要这些东西的,它们去哪里了?答案只有一个,河套平原是沙黄土壤,缺乏建筑用的黏土,很可能是后世建筑从陵区取土。不过,按照民间习俗,皇陵、寺院建筑材料是不能动用的,因此,很可能用于大型寺院或明代的城墙,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夏都城城墙遗址荡然无存,有可能后世挖掉后,重新筑新城。当然,这只是推测,进一步确证,还有待于史料的发现与解读。
另外,盗墓活动从没停止过,《弘治宁夏新志》就记载,西夏陵“人有掘之者,无一物”。近代以来,也有人在西夏陵进行过挖掘,每座帝陵和陪葬墓的封土前,大小不等的盗坑随处可见。另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建设,对西夏陵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1999年10月2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参观西夏陵后动情地说:“看了西夏陵,使我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并指示要好好保护西夏陵,同时指示相关部门,划拨专款1000万元,作为3号陵的保修经费,这是国家第一次划拨巨款,支持西夏陵的抢修保护。目前,经过20余年的努力保护与开发,西夏陵已由1988年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展为4A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成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点后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