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战役战场情况是什么样的 远东战役简介
远东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千岛群岛和南萨哈林,歼灭日本关东军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远东战役的战场辽阔,地形复杂。为实现大纵深和快速度的进攻,苏军以压倒优势的兵力对日本关东军发动了突然袭击,实施重点突破,东西夹击,并在第一梯队集中大量坦克和机械化兵团迅猛推进,在短短的10多天里歼灭了号称百万大军的日本关东军,从而迫使日本最终接受无条件投降。
战场概况
中国东北、内蒙古和朝鲜北部地区是展开主要战斗行动的区域,总面积为150万平方公里。陆战区由北至南纵深约1500公里,由西至东伸展约1200公里;苏联、蒙古同中国和朝鲜的国境线从三面环绕整个战区,总长达4400公里;而苏联太平洋舰队作战的海战区的长度沿经线计算也达到了4000海里(约7500公里)。
总的看来,中国东北和朝鲜战区属于纵横交错的边缘山地和内陆大平原,较大的边缘山系有:西面的大兴安岭,北面的额木尔山、伊勒呼里山和小兴安岭,东面的老爷岭、张广才岭、长白山和北朝鲜山地。这些山地形成了宽达100—400公里的难通行的屏障,基本上切断了从蒙古以及外贝加尔、阿穆尔河沿岸和滨海地区通往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平原的大部分线路,形成了易守难攻的态势。
因此,要在短时间内突破日本关东军的防线,就必须要达成战役上的突然性。但是,由于作战地域极为辽阔(相当于法国战场的3倍以上),从而使便于实施进攻的方向极其有限,有必要给参战苏军各方面军和集团军规定较为宽大的进攻地带。这样,在大多数集团军的进攻地带内,各部队不得不在单独的、有时甚至是相隔数十公里的不同方向上采取作战行动,而这正是在远东战区复杂的地理条件下实施战役进攻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战役前夕
1945年春,苏军在远东仅驻有3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7个坦克旅、1个坦克团、7个坦克营和16个筑垒地域,共约70万人。
这些兵力基本上是执行防御任务的,其技术装备较差。因此,为了建立打击日本关东军的必要的兵力兵器部署,就必须在短期内实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队变更部署,而且只能依靠唯一的一条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干线来完成从欧洲战区向外贝加尔和远东(距离长达9000—12000公里)运送兵员、武器装备和供给物资的工作。
1945年4月,原卡累利阿方面军的军事指挥机构移驻滨海地区;随后,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的军事机构也到达了外贝加尔。从1945年5月起直至远东战役开始前,相继到达远东战区的部队有:从东普鲁士调出的第五集团军、从哥尼斯堡调出的第三十九集团军、从捷克斯洛伐克调出的第五十三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以及大量的独立坦克、炮兵、航空兵、工程兵等部队和兵团。在向远东集中兵力期间,沿西伯利亚铁路干线共发送了2696列列车,其中1666列运送兵员、1030列运送武器装备和物资器材,共计13.6万节车皮。此外,各方面军之间和方面军内部进行的铁路运输量也达到了95205节车皮。其他方式的军事运输量分别为:汽车运输量51.3万吨、海上运输量6.07万吨、内河运输量8.4万吨。
与军队变更部署同步进行的是战区准备工作。由于远东战区的条件十分复杂,这就要求进行大量的工程作业,以保障军队的集中和展开。为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在远东各方面军配备了18个工程工兵旅、30个专业独立工程兵团以及大量后勤部队,共计518743人,占远东苏军部队总数的49%。1945年6—8月,工程部队共开辟3138公里新公路;修缮了5374公里的旧公路;道路土石方作业量达16.98万立方米,采掘和运输石方13.6万立方米;加固和架设桥梁255座,总长4260米;挖掘水井1194眼;修复水井322眼。此外,还设置了760个地雷场,共敷设了188867枚地雷;营建了2389个技术兵器和汽车掩体;修筑了6250个高80厘米至1米的土质角锥形路标;准备了12050捆束柴和拼长达2公里的木板,用以在沼泽地铺设通路等。
由此可见,远东战区军事工程作业的特点是:大量修筑道路和桥梁,在原始森林地和森林沼泽地构筑进攻出发阵地,确保突破敌筑垒地域和强渡大型江河障碍,在缺水的沙漠条件下提供部队用水。因此可以说,工程兵在战役准备期所进行的大量工程作业为苏军顺利地转入战略进攻和达成战役的突然性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到远东战役前夕,先行于1944年12月开始的物质技术保障器材的储备以及后勤保障工作也全部完成。1945年8月初,远东苏军物资储备的平均数量中,弹药基数:枪弹4.2,122和152毫米口径炮弹14.3,迫击炮弹9.8,航空炸弹65;油料基数(1个油料基数的重量为19150吨):高级汽油2.9,车用汽油2.7,柴油2.7;给养日份(1日份口粮的重量为2729吨):面和米73.6,肉制品57.9,糖125.7,饲料12.8。这样,到战争开始时,物质技术器材的储备量已能充分保证军队的作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