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复礼:地质学家、地貌第四纪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
袁复礼,地质学家、地貌第四纪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袁复礼是中国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先驱。从事地质教育60多年,培育了几代地质人才。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会员之一。袁复礼参与并领导了由斯文赫定发起的“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北极星奖章”。与安特生一起从事过“仰韶文化”的考古研究;在甘肃武威最早发现中国的早石炭世地层;在西北最早发现大批爬行动物化石。
袁复礼,河北徐水县人。 字希渊。1893年12月31日出生于河北徐水县,1987年5月22日在北京逝世。
1913至1915年袁复礼在清华大学高等科学习。1915年留学美国,先后在伯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学、生物学、考古学和地质学,1920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10月回国后,把当时新兴的地貌学引入国内。在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期间,参加了河南“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工作。1921年底至1922年初,积极参加中国地质学会的筹建工作,是该学会的创始会员之一。
1923年5月至1924年8月,在甘肃作地质调查时,首次确定了我国具有早石炭世晚期地层,并采集到袁氏珊瑚等许多新化石种属,对我国石炭纪地层划分和古地理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1927-1932年,他作为成员之一参加了由中、瑞合作组成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到西北考察,并任中方代理团长3年。在长达5年的蒙新地质考察中,全靠骑马、步行,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他在新疆的工作,影响最大的是,1928年在新疆吉木萨尔县三台大龙口首次发现了水龙兽、二齿兽和袁氏阔口龙等三叠纪爬行动物化石。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称赞。为此他获得了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北极星奖章”,大大提高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1932年,他参加创办了清华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和系主任工作。
1937年,日本入侵我国后,他在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任教授。全国刚解放,他应燃料工业部的要求,与北大地质系配合,积极组织教学力量,培养了200多名新型地质人才,为建设初期地质工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开设《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编出了中国第一本《中国第四纪地质学》教材;首次提出了中国第四纪地质特点和分区。成为我国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创始人。
85岁高龄时,他还孜孜不倦地指导培养研究生,并参加编译了《现代科学技术司典》《韦氏大辞典》;审校了《英汉常用地质词汇》《英汉地质词典》等外语工具书;重新回忆整理发表了西北考察回忆录。袁复礼教授为祖国培养了几代优秀的地质学家,堪称“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