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途中,为什么帝王都要抛弃儿子?
遍阅二十四史,笔者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古代帝王在建立霸业途中,难免会遭遇危机逃亡。在逃亡途中对待自己孩子的态度却出奇的一致。孩子只是拖油瓶,如果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孩子完全可以舍弃。
从对待自己孩子的态度,大略可以一窥古代帝王身上的特质,那就是欲成就霸业,必然要果敢心狠,绝对不能优柔寡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未来仍然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如果孩子是霸业之路的累赘,那么这个累赘完全可以被丢弃。
当然这种思想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是封建社会和乱世的使然。毕竟孩子没有了可以再生,如果自己没有了性命,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据史书记载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彭城之战失败后遭到项羽的追杀,在逃亡过程中,刘邦嫌车子太慢,把六岁的儿子惠帝刘盈和十三岁的女儿鲁元公主刘乐扔下马车。幸得部下夏侯婴多次下车救回来。如此几次,刘邦终于良心发现,不再阻挠。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作为父亲,刘邦的行为确实看似十分冷血无情。可刘邦是一个政治家,他的目标是建立帝业,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妻子孩子只能算是政治的附属品,在当时属于一种资源。如果牺牲这种资源可以换来政治前途。这对刘邦来说完全是不痛不痒。这也是刘邦为什么能从一个亭长一步一步建立帝业的一个先决条件。刘邦的出身低微,身上带有浓烈的草根流氓文化,以目的为导向,不受制与他人,不循规蹈矩。乃至现在很多人谈到刘邦,必给刘邦贴上一个厚黑的标签。“不要脸”是刘邦很大的一个人格特点。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为人质,要挟刘邦退兵。刘邦却说,我们是同盟的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真的要把咱父亲推下锅烹煮,肉羹记得要分我一碗。
我们都知道,古人十分注重孝道。父母远远要比自己孩子的地位要高,《二十四孝》中,就有埋儿奉母的故事。刘邦连自己父亲刘太公的性命都置之不顾,更何况是他的儿女呢。而现如今倒是颠倒了过来,两个家庭围着一个“小祖宗”转悠,孩子可以说是一个家庭的全部。
说完刘邦,再聊一聊刘备。刘备年轻时很会包装自己,把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弄到了自己头上,当然顶着汉室后代的名号,确实有利于提升刘备的政治地位。刘备摔刘禅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刘备被曹操追杀,在逃亡途中,夫人和孩子被冲散,赵云单枪匹马救回刘禅。刘备哭着将刘禅摔到了地上,说为了救你,几乎折损了我一员大将。
有人说刘备这是在作秀,为了笼络人心。但就刘备这个人的一生来看,孩子对刘备并不算什么。刘备的人生目标是建立帝业。从养子刘封,太子刘禅的名字可见刘备的政治野心。到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的一生几乎全部奉献给了蜀汉事业,临终前不忘托孤诸葛亮。很多人都提出白帝城托孤存在“阴谋论”。笔者更倾向于,刘备十分热爱自己的蜀汉事业,自己未能一统天下,刘禅如果不能继承大业。只能委托给志同道合的诸葛亮。更何况史载刘备的手长过膝,摔刘禅极有可能是轻轻一放就到了地上,绝不可能是举过头顶再摔下来那种。
如果说刘邦的弃子和刘备摔子看似无情,那么对比高欢的射子,实在是小巫见大巫。毕竟弃子和摔子,孩子并不会马上死。但高欢在逃亡过程中,直接想用弓箭将自己的孩子射死。高欢的行为足以印证那句话:“无毒不丈夫”
高欢是南北朝时人,东魏政权的建立者,北齐帝国的奠基人。后被追认为齐高祖神武皇帝。据《北齐书》记载。“孝昌元年,柔玄镇人杜洛周反于上谷。神武乃与同志从之。丑其刑行事,私与尉景、段荣、蔡俊图之。不果而逃,为其骑所追。文襄及魏永熙后皆幼,武明后于牛上抱负之。”文襄屡落牛,神武弯弓将射之以决去。后呼荣求救,赖荣遽下取之以免。”
高欢被杜洛周追杀,他的儿子高澄多次从牛车上摔下来,此时杜洛周的骑兵就在后面追杀,如此耽搁时间,必然要被追上。高欢一狠心,取来弓箭打算将高澄射死。幸亏段荣救下了高澄。由此来看,高欢更是一个狠角色。只要自己可以活下来,儿子的性命又算得了什么呢。高欢的心狠果决对比刘邦不逞多让,他年轻时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在危急关头被儿子拖了后腿,自然十分恼怒。当然,如果高欢真的把高澄给射死了,估计以后肯定会后悔,毕竟高澄是最像他的一个儿子。
这样看来,北齐高家被称为“禽兽王朝”也就可以理解了。高欢铁石心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的后代做出那些荒唐禽兽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源于高欢的个人品性。
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刘邦、刘备、高欢都是生逢乱世,地位低微。乱世没有制度可言,只需要活下去。在那个“人吃人”的年代,你不心狠,必然有比你更加狠心的人。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很难在乱世立足,更何况他们的人生目标是建立帝业,自然也就不会过多的重视儿女后代。